
本网讯(文、图/李雨生 指导教师:孟凡帅)近日,太阳成集团tyc33455太阳成集团tyc33455“地心引力”永丰实践队奔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开展“三下乡”活动。活动以“地理视角解码乡村振兴”为主线,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、生态治理、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四大领域,通过田野调查、空间分析与社区参与,将地理信息技术、人地协调观融入乡村发展研究,书写了一卷知行合一的“地理答卷”。

聚焦“天府粮仓”:解码农田空间重构的地理智慧
永丰村地处成都平原“天府粮仓”核心区,得益于充沛的雨水和优越的光热资源。通过应用“空间整合技术”,该村将零散的“小田”重塑为3100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。团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(GIS)分析农田网格化布局,揭示了其“路相通、渠相连”的拓扑结构,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三大智能化系统:一是智能水网系统。依托都江堰灌区,结合物联网传感器与地下管道,实现墒情监测与智能闸阀联动灌溉,节水率可达30%,帮助破解“旱涝不均”的难题。二是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。利用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进行巡航,精准监测作物长势并识别病虫害区域,使施肥施药效率提升40%。三是机械化地理适配系统。通过实现田间道路100%硬化,优化了农机通达性,促使水稻亩产从850斤跃升至1300斤,有力地印证了“藏粮于地”战略的成功落地。
守护生态根基:探索人地协调的地理实践
团队深入剖析了永丰村的“土壤—水—垃圾”系统治理模式,该模式充分展现了“地理环境管理”的协同效应,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首先,实施土壤改良的差异化策略。根据地貌单元与土壤采样数据,在酸性区域增施石灰,在贫瘠区域推广秸秆还田,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25%。其次,进行污水循环的空间设计。在村政府旁的荷花池构建了“沉降+厌氧+人工湿地”多层地理净化系统,产生的再生水用于灌溉荷塘并反哺农田,每年创造经济收益超过20万元。最后,建立垃圾处理的层级网络。“户分类—村收集—镇转运—区处理”体系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,并与稻鱼共生模式共同构建起坚实的生态屏障。

溯源文化基因:绘制村史变迁的地理图志
团队在村史馆“农耕记忆—改革奋进—新时代振兴”的时空叙事中,挖掘出文化景观的“地理烙印”:从推动历史空间转型、整合农田使稻米增产40%,到活化民俗文化、以文旅融合带动游客量年增25%,再到深化构建地方认同、以“乡贤讲堂”等载体强化凝聚力,全方位印证了“文化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引擎”。
献策产业未来:勾勒三产融合的地理蓝图
基于空间分析与资源评估,团队提出了地理标识驱动的产业升级路径:一是延伸深加工价值链,依托水稻、柑橘资源打造“永丰稻香”地理标志系列产品,并构建配套的电商与冷链物流网络;二是促进农旅空间功能复合,充分利用景观廊道与田园本底,设计融合农耕体验、民宿集群与稻田艺术节的立体化旅游线路;三是开设研学教育地理课堂,将高标准农田打造为自然教育基地,开发土壤检测、无人机测绘等地理实践课程。

眉山永丰的实践之旅虽已结束,但地理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才刚刚启航。此行产出的《永丰村三产融合空间优化建议书》是团队智慧的结晶,更是对当地信任的郑重回响。队员们纷纷表示,将利用专业所长,持续关注永丰发展,深化数据跟踪分析,完善研学课程设计,力求让建议真正落地生花。荷塘边、田埂上、村史馆里留下的青春足迹,已转化为投身强国建设的澎湃动力。带着对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的深刻理解,怀揣着用地理智慧绘制美丽乡村新图景的理想,这群年轻的“地理人”正整装待发,准备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贡献青春力量。
上一篇: 没有了!
下一篇:以专业践行公益 以服务温暖人心